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动态 > 景区动态
作者: 来源:“石林融媒”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11
多年来,石林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融入全县发展大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中,石林县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以“团结花开·幸福石林”为创建主题,持续打造“奇石林立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创建工作品牌,以六个“锚定”为抓手,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示范作用更加凸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石林力量。
锚定“体系化”的工作导向
树牢“统”的思想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民族工作;制定、印发系列文件,建立领导责任、经费保障、目标考核等六大工作机制,落实落细“两个纳入”,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建优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持“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注重“当好排头兵”大竞赛成果运用,成立专家智库平台,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水平。
锚定“人文化”的需求导向
做好“凝”的文章
抓实宣传教育“凝心”。建立“1+1+N”宣传教育机制。实施党员干部固本培元、各族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铸魂“三大工程”,开展深学细悟、阵地育人等“六大行动”;突出学校主阵地和学生主力军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三会一课”等载体,结合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切实推动党员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广泛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2024年开展各类宣讲64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8.75万余人;建设8个主题教育实践基地,5个民族团结广场;常态化开展“铸牢”故事汇、书画摄影征集展览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组建14支“红石榴”宣传队伍,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
弘扬中华文化“铸魂”。建设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打造3条“铸牢”教育示范路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创作和传播《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阿诗玛》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精品。举办春节、石林火把狂欢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昆明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加大对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释读力度;加强阿诗玛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锚定“均衡化”的民生导向
突出“实”的元素
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聚焦“七个石林”建设,谋划实施一系列三年行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台《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1220万游客、9万旅居客共赴石林,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5年1—9月,全县接待游客140.86万人次,旅居人数达13.38万人次。培育和引进优势链主企业,双汇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投产运营,叮当肉制品一期、康圣园人参果深加工等项目投产,雨生红球藻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建成投产,云彩金可成为全球领先的虾青素生产企业。新型建材智慧产业园项目主体竣工,联迈高分子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做优做强人参果、辣椒、苹果等石林“土特产”文章,创建7个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新增6个“三品一标”,培育43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4亿元,同比增3.8%。2025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5亿元,同比增5.3%,增速排名全市第四。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深入推进“五城共建”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成16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产业发展、“雨露计划”等项目61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通过国家实地核查验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24年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92元,同比增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3元,同比增6.8%。2025年上半年,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9元,分列同比增3.2%、5%。

锚定“精准化”的效果导向
把握“融”的路径
着力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完成“一网四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县域全覆盖;成立社区“一家亲”工作站,切实解决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用好用活历史文物,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广泛开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联谊活动;加强区域联动,与陆良县、前郭县等开展“铸牢”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空间上“融”,情感上“亲”。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石林投资兴业,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举办石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累计转移就业7.62万人次;全县所有学校均实现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率10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100%;2019年以来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赛事50余次,近年来组织本县学生县内外研学12万余人次,接待外地学生研学20万余人次;健全全域旅游+全域创建机制,实施“五新工程”,开展景区“八个一”创建活动,在昆明市率先组建旅居协会,构建多层次“旅居+”产品矩阵,全方位展示石林旅居优势与生活魅力,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引擎。
锚定“法治化”的目标导向
提升“治”的能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政治标尺,全面梳理评估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载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四中心”融合建设,深化“五级治理”“四级网格”机制,探索“六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阿诗玛”“高玛饶”等多个品牌调解工作室;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工作,精准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建立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隐患动态排查机制、防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分析研判,强化部门联动,完善信息共享、协商处置机制,严密防范处置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
锚定“品牌化”的示范导向
寻求“新”的突破
建设“大石林”景区,构筑各民族“三交”新平台。让旅游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力抓手。打造文旅新高地。实施“51068”重点项目,推动石林旅游全域联动、全域出彩。赋予旅游新内涵。建成以5A级石林风景区为核心的A级景区集群,鼓励各族群众开办农家乐,建设精品民宿,为迈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打造旅游新路线。精心打造多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旅游线路,搭建起各民族更加广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出杏林大观园农文旅融合、长湖露营基地等一批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让各族群众在旅游构建的多元情境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育旅游新主体。举办“十大”重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做好“节庆+”文章,使节庆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擦亮“阿诗玛”品牌,彰显中华文化新气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有形”保护,历久弥新。制定实施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成立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将阿诗玛文化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推动形成主动传承,自觉保护的格局。“有感”体验,心灵共鸣。开通昆明地铁“阿诗玛号”文化专列,上线运营“阿诗玛游石林”智慧平台,做优做精“五大”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注册“阿诗玛”驰名商标,成立石林景区阿诗玛艺术团,打造“小阿黑哥”“小阿诗玛”石林旅游IP形象标志,持续扩大阿诗玛文化的影响力。“有效”推动,交流互鉴。《阿诗玛》被创作改编为京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舞台艺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载体的广泛传播,被各族群众熟知和认可,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培育“金果果”产业,铺就共同发展新道路。立足资源禀赋,聚焦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人参果产业,形成种苗、种植、加工、销售、农旅体验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人参果种植面积18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成为惠及全县近1/2农业人口的主导产业,石林县稳步迈向全球最大人参果产业中心,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农业助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石林路径”。创新模式,多向发力。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国有平台+社会资本+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种苗繁育、种植管理、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不断发力,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人参果产业从“产量领先”向“质量标杆”转型。多元增收,激活动力。农民土地流转得资金,入园务工得薪金,参与经营得现金,各族群众共享人参果产业发展成果,推动形成联结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辐射带动,共同富裕。带动宜良、陆良、泸西、弥勒等周边县(市)共同发展人参果产业,种植总面积超过45万亩,带动省内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冬季无霜地区秋冬种植,总面积突破10万亩,实现“四季生产、全年供应”。一颗“金果果”串起了各族群众的协作链、利益链与情感链,巩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良好局面。
打造“阿诗玛”“高玛饶”调解品牌,筑牢基层治理新根基。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纵深发展,用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促进民族团结。“高玛饶”“阿诗玛”调解室采取柔性灵活的方式,通过简单便捷的途径,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阶段。“阿诗玛”特色调解室案例被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自调解室成立以来,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472件,调解成功2376件,接待群众咨询1.8万余人次。注重“情、理、法”的结合,将传统美德融入司法调解,通过调解员以“和为贵”理念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
增进“血脉相融”关系,绘就民族团结区域新画卷。1995年5月,石林、陆良两县政协携手召开首届边界联谊会,三十年来,两县政协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化。以维护稳定为“主轴”,当好思想引领的“领航员”。聚焦山林、土地、水源等接边地区常见纠纷,两县政协深入开展协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过程,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分歧变共识、打架变打球、对手变队友”的积极转变。以改善民生为“主责”,当好联系群众的“贴心人”。两县政协坚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推动建成西街口至雾露顶等多条联络道路,打通了村寨交往的“最后一公里”。以服务大局为“主业”,当好助推发展的“行动派”。政协协商推动了两地在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2021年12月,石林与陆良实现景区互免门票;2025年3月,双方进一步在人参果种苗、奶源供给、花卉销售等方面深化合作,各民族经济相依程度更加深厚。